作者: wdxtub
多跟宝宝说话,多跟宝宝有技巧地说话,这样就为 ta 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道德感、同理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少用手机!尤其是和宝宝一起的时候!
更新历史
- 2020.05.25:完成初稿
写在前面
这本书和大部分美式科普书籍一样,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介绍为什么父母对孩子说的话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最关键也最有参考价值的实际操作部分只有短短两章,但这并不影响本书的价值。这一次,我会尝试用全新的方式去写读后感,即将书本的核心内容按照更有逻辑的方式重新组织,并和个人的思考结合起来,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为什么要多跟孩子说话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语言越多,语言能力会越好,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没有太大关联。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会训斥孩子,但频率远远低于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群体。贫困家庭的孩子每小时听到的负面语言是脑力劳动者家庭还的两倍多。
除了语言能力外,父母多跟孩子说话,还能在以下方面帮助孩子:
- 智商
- 词汇量
- 语言处理速度
- 学习能力
- 成功能力
- 潜力
要不要用宝宝语跟孩子沟通?
答:要。科学表明,婴儿们几乎与生俱来的拖音说法方式(提高了声调并做了轻微改变,将其变成一句如唱歌般声调起伏的语言)是一种帮助婴儿大脑提取语音,并投入到其将要使用的语言中的方式。“咿呀学语声”能帮助婴儿抓住那些明显不同的语言,与成人主导的谈话相比,每个语音在听觉上都被“夸大”了,这样婴儿们更容易进行理解和学习。
3T 原则法
在孩子三岁前,父母对他们说的话直接影响其大脑发育。孩子长到三岁时,脑部发育已完成 85%。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道德感、同理心都和孩子早期听到的词汇有关系。
所谓 3T 原则,就是跟孩子沟通时的一套理论框架,具体如下:
- T1: 共情关注(Tune in): 共情关注你的孩子在做什么
- 孩子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
- 陪孩子的时候不要用数字设备
- 多使用儿向语言
- 三个步骤:观察、理解、行动
- 一定要积极回应孩子的诉求,有利于开发孩子大脑
- T2: 充分沟通(Talk more): 与孩子讨论时使用大量描述性词语
- 做任何事情都跟孩子说,比如描述换尿布、刷牙等等
- 少用代词,称谓对孩子的词汇意识和认知理解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 T3: 轮流谈话(Take turns): 和孩子轮流参与谈话
- 尽量不要用“什么”来发问,孩子只需要搜索单词,不需要思考
- 多用“怎么办”和“为什么”来激发孩子想象力
其实这里提出的 3T 框架对任何人都适用,核心就是:
- 共情关注:这里就是不要自说自话,说话要观察对方的反应,挑选最合适的方式
- 充分交流:要给别人表达自己的机会,或者引导对方说出真实想法,大家才能更加有效沟通
- 轮流谈话:各抒己见,发散思维,取得计划外的成果
培养孩子的数学与空间能力
直接上结论:
- 父母的数学词汇影响儿童的数学能力
- 父母的空间词汇影响儿童的空间能力
所以对应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在沟通中多用数学词汇和空间词汇,看起来很简单对吧!
数学与 3T 原则
- 共情关注:早上,妈妈发现孩子想要自己穿衣服
- 充分交流:“你的小裤子上有 5 个扣子,能帮妈妈数出来吗,12345,好,扣好啦,可以去上学啦”
- 轮流谈话:让孩子负责扣纽扣,妈妈负责数数
空间能力与 3T 原则(空间与形状词汇用黑体标出)
- 共情关注:一个喜欢浴缸里满是泡沫的孩子
- 充分交流:泡沫就像是一床巨大的白色被子,你看手上的泡沫排成了直线,哇,有一个圆形的泡泡岛,现在离你的手很近,离你的脚很远,你能找到其他圆形吗,其他正方形呢?
- 轮流谈话:这些泡沫是什么形状呀?对,是圆形的。肥皂呢?对,是方形的
重点点出:长度、高度、重量、形状、数量、位置等等,通过比较大小等来帮助孩子确认空间
另外,宝宝的数学和我们成人理解的不太一样,要注意区别,例如:
- 熟悉的气味 = 好人
- 不熟悉的气味 = 坏人
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往往更加坚韧不拔,虽然意志力与成长型思维模式并不完全相关,但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如果我努力,我就能变得更好”,可能会帮助人们变得更坚韧、更有决心、更吃苦耐劳。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在失败时仍坚持下去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他们认为失败不是永恒的。
“聪明”和“坚韧不拔”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
- 当认为自己天生“聪明”的人无法做某件事时,他们会选择放弃,原因是他们不够聪明,或者某些人在背后操纵了那件事,或者是那件事本身不重要
- 当“坚韧不拔”的人无法做某件事时,是因为这只是无数次尝试中的第一次,在没有进行真正的战斗之前他们是不会放弃的。他们相信,只要努力,他们能做成任何事情
- 智力对于天生的“聪明人”而言是固定不变的,而“坚韧不拔”的人会下定决心要成功,智力对他们而言,只是帮助他们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已
让 128 名五年级学生解答一道难题,测试结束后,一些学生得到了“聪明”的称赞,而另一些学生则得到了“努力”的称赞。随后给出两个选择,一个是更难的题目,并告诉他们“会从中学会更多”,另一个是难度差不多的题目。获得“称赞”的 65% 的学生选择了难度差不多的题目,获得“努力”称赞的学生 92% 选择了更难的题目。
孩子在 14 个月大以前,父母们就已经形成一种称赞风格,也就是称赞“聪明”或者称赞“努力”。经常受基于过程的称赞(在三岁前称赞孩子的智力和努力)的孩子,更容易在七八岁时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这些孩子倾向于相信他们的成功是努力工作和战胜挑战的结果,而他们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提高。
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不同称赞方式的差异:
- 基于个人的称赞(以孩子为核心的称赞):你真是太聪明了!
- 基于过程的称赞(以孩子的努力过程为核心的称赞):你一直很努力拼拼图,现在终于完成啦。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们听到的更多是基于过程的称赞,那么他们在面对挑战的时候,就不会轻言放弃,会坚持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更好。
培养孩子自制力与执行力
和智力不同,自我调控和执行能力让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保持镇定,而不是激起我们的自然反应,并加剧这种反应。这些能力对我们拥有一个有所作为和稳定的成年期非常重要,但不是与生俱来的。
当一个家庭长期处于压力之中,语言交流会变成刺耳的指责和恐吓,孩子大脑的“避风港”就是保持“高度警觉”,也就是经常提防着靠近的攻击,有时也被称为“战斗或逃避”反应。这种大脑发育的损耗是耗费所有注意力进行自我保护的结果,将严重削弱孩子进行抽象学习的能力。
自我调控实际上依靠的是孩子对自己所传达的命令,只有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情况下自然发生,大脑才会保持清醒,并促进智力发育。没有人在场的手 2~7 岁的儿童经常不停说话,这是好现象。证明孩子进行自我调控时的主要心理工具是与自己对话。
父母语言在孩子最终的行为调节能力和情绪反应中具有核心作用。当处于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中时,孩子的语言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导致其自我调控能力的增强,反之亦然。事实证明,只听到自然的声音序列也会让婴儿朝着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方向发展。
“现在放下玩具”和“玩完玩具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呀”的不同之处在于前一句话是指令,必须执行不能反对,后一句话则支持了孩子刚刚拥有的自主权,而这对于孩子的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的印象是非常巨大的。相对于直接用命令支配一岁大婴儿的行为,母亲平静地给出建议会让婴儿在三岁时具备明显较强的执行功能和自我调控能力。
当父母鼓励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向孩子解释规则的道理,以及为了管教不感情用事时,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就会得到提升。这些孩子不会立即给出反应性行为,而是更可能仔细地思考问题。孩子会将父母的管教风格内化为自己的“自我对话”,这种“自我对话”是孩子行为的基础。相反,如果父母利用压力和权威来约束孩子的行为,短期内会顺从,但长此以往孩子的自我调控和执行能力就会变差,并且在成年后还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自我控制问题。
主要的管教类型有两种:
- 命令型:对孩子的输入信息进行限制的命令,包括训斥和要求
- 建议提示型:诱发孩子的输入信息、意见或选择
让孩子们自己做主,是培养自制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所有的决定都是由大人做出的话,那么孩子永远也不会有机会思考,自己该采取怎样的行动,或者这样的行动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当父母让孩子自己做主时,他就会思考面前有哪些选择,并对它们进行一番权衡,再作出决定,最后再予以执行。
- 教导自制力的最佳途径:言传身教
- 指令:对自制力和大脑发育都毫无益处
针对指令型沟通,可以通过因果思维来帮助孩子理解。
因果思维让孩子们明白,每个行为的发出都源自一个理性的目的。所以指令不单单是父母对子女发号施令。因果思维同时也能促使孩子们去探究事情的起因和影响以及行为所带来的的后果。具备因果思维的孩子就可以理解,人们应该在对的时间用对的方法做事情。同时,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一部分,批判性思维是高阶学习的基础工具。比如
- 指令:穿好你的鞋!
- 因果思维:我们要去舅舅家啦,你最好把鞋穿上,因为外面在下雨,不然的话,你的脚会被雨水淋湿,雨水还很凉,可能会生病。所以快去穿上吧。
另外,一些研究发现,会讲第二种语言的孩子具有较高的自我调控和执行能力。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3T 原则与音乐
- 共情关注:找到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歌曲
- 充分交流:反复不停唱给孩子听
- 轮流谈话:每一个舞蹈动作、每一次拍手、每一句歌词就是一次轮流交流的机会
3T 原则与视觉艺术(优化、绘画、雕塑)。长期受到艺术熏陶的孩子在阅读和自我管理方面比一般的孩子更优秀
- 共情关注:不要去管活动、媒介、想法这些东西,完全跟着孩子走就可以
- 充分交流:称赞孩子的劳动,可以借机引入日常生活中不常用的形容词和动词
- 轮流谈话:对孩子抛出开放式的问题,作品所使用的材料、选取的色彩、成型的过程、创造的初衷等等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帮助孩子获得结局问题的意志力是通过称赞行为实现的,但帮助孩子培养同情心和善良最好是通过基于个人的称赞来实现。
“你真差劲”和“你做了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的差别在于前者批评的是人,会引发羞愧;而后者是针对行为,引发内疚。针对行为的批评可以帮助孩子明白自己是“善良的”,只是犯了一个可挽救的错误,而不是让他们发现自己“很差劲”。
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善良,才更能体谅他人。
培养孩子对阅读的热爱
父母选择怎样的阅读方式、给孩子阅读的量,都对他们日后在学校的学习成绩,甚至人生方向有重大的影响。本身就热爱阅读的父母会对孩子有积极的影响,孩子也因此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阅读中的 3T 原则 - 分享阅读
- 共情关注:一边读故事,一边观察孩子对哪个情节更感兴趣,并对内容作出调整
- 充分交流:和孩子讨论故事内容,展开想象力,生词就多读几次
- 轮流谈话:让孩子提问,或问问题让孩子回答
对新生儿来说,理解并不是听书的目的,可以读新闻或者是自己想要读的畅销书
简单的总结
综合整本书第一点是通过语言尽量给孩子输入各类信息,第二就是把孩子当做平等的个体对待,其实只要能把这两点润物细无声地融汇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经很完美了。